世界肝炎日宣传月丨肝癌的主要病因,竟然是它...... | |||
|
|||
肝癌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2020年癌症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肝癌新发病例占全球的45%以上,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发现90%的肝癌患者都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史。 肝癌与乙肝有什么关系? 数据显示,乙肝病毒感染后约有20.8%-56.3%的慢性肝炎患者将恶化成肝硬化、肝腹水,16.5%-51.1%的肝硬化患者发展为肝癌,这就是所说的“乙肝三部曲”发病模式。感染乙肝病毒后转化为慢性乙肝的几率与年龄成反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数据显示: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后转归慢性乙肝患者的比例最大,约85%-95%可转归慢性乙肝患者。 你了解乙肝吗? 乙肝五项(两对半)是我国最常用的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或HBeAb)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具体情况的主要诊断依据,此外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其他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内容。 乙肝的传染源主要来自急性和慢性乙肝病人、乙肝病毒感染(携带者)。乙肝病毒生存能力强,传染性强,在体外可存活至少7天,由于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基数庞大,公共场所乙肝病毒污染率也不容小觑。 乙肝病毒经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和性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是我国乙肝家庭聚集现象的主要原因,约30%-50%的感染者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包括输注未经严格筛查和检测的血液和血制品、不规范的有创操作(如注射,手术及口腔科诊疗操作等)和无防护的性行为等。乙肝病毒也可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如职业暴露、修足、纹身、扎耳洞、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 人群对乙肝病毒普遍易感。常见高风险人群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注射毒品者等。 抗击肝癌,从预防肝炎开始 一、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免疫程序:新生儿接种程序为0、1、6,即宝宝出生24小时内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1月龄接种第2针、6月龄接种第3针。 HBsAg阳性妈妈所生宝宝接种要点:HBsAg阳性或不详妈妈所生宝宝按医嘱注射100国际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在出生12小时内在不同(肢体)部位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其所生的低体重儿(体重<2000g)也应在出生后尽早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并在满1、2、7月龄按程序再接种3针。宝宝在接种最后一剂乙肝疫苗后1-2个月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若发现HBsAg阴性、抗-HBs阴性或小于10mIU/ml,可再按程序免费接种3剂次HepB。 其他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其他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或免疫史不详的高危人群需按照0、1、6程序接种3剂,若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发现HBsAg阴性、抗-HBs<10mIU/ml,建议按照0、1、6月免疫程序再接种3剂乙肝疫苗(可换用不同厂家、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乙肝疫苗,具体参考疫苗说明书)。如需了解成人乙肝疫苗相关信息可向淄博市疾控中心接种门诊咨询,咨询电话0533-2155131。 二、其他防控措施 (1)乙肝患者不献血,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指甲刀、耳饰等个人用品。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输血、手术等操作的用血安全。 (2)禁止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头;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传播乙肝的风险。 (3)乙肝患者家属应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勤洗手,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与他人共用私人物品。 (4)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在使用信息时侵犯了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