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认识一下“流脑” | |||
|
|||
发热、咳嗽、咽痛......你以为是小感冒,也可能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脑具有发病急、进展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等特点,为了做好防控,流脑这些知识您要知道。 什么是流脑? 流脑,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属乙类传染病。脑膜炎奈瑟菌侵入鼻咽部后进行繁殖,穿过黏膜屏障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随血液循环到达神经系统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则形成化脓性脑膜炎,部分易感者可成为无症状带菌者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而自愈,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高达50%以上,仅约1%感染者发病。 脑膜炎奈瑟菌可分为A、B、C、W、Y、X等13个血清群,约90%流脑病例是由A、B、C群引起,目前全球面临多个血清群的流行和变迁威胁。 流脑有哪些特点? 流脑具有发病急、进展快、传染性强、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等特点,低龄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易感染,潜伏期为1-7天,多为2-3天左右,病死率达5%-10%,20%的流脑患者会留有严重的肢体和组织的伤残,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热、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脖子发硬(颈强直)、畏光、皮肤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症状等,婴幼儿头顶囟门隆起是脑压增高的典型表现,严重者可以导致休克和脑实质的损伤,甚至死亡。严重的暴发型流脑病情凶险,进展迅速,6-24小时内即可危及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流脑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容易混淆和漏诊,需保持警惕。 流脑如何传播的? 流脑患者及带菌者为传染源,流脑的隐性感染者较多,所以带菌者对流脑传播有重要意义;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可通过病人或带菌者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飞沫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等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1岁婴幼儿及10~19岁人群是目前我国流脑发病的高危人群及防控的重点人群,学校和托幼机构是流脑防控的重点集体单位。 流脑如何预防? 【及时接种流脑疫苗】 及时接种流脑疫苗可减少感染流脑的机会或减轻流脑症状,现阶段我国既有免费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又有自愿自费接种的非免疫规划疫苗选择。 免疫规划疫苗:A群流脑多糖疫苗(MPSV-A)和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MPSV-AC),适龄儿童免费使用,全程接种4剂次,具体的免疫程序如下:①MPSV-A:分别于6月龄、9月龄各接种1剂。②MPSV-AC:分别于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 注意:①对于<24月龄儿童,如已按流脑结合疫苗说明书接种了规定的剂次,可视为完成A群流脑疫苗免疫剂次;在3岁和6岁时按程序各接种1剂AC群流脑多糖疫苗。②<24月龄儿童补齐MPSV-A剂次;≥24月龄儿童尽早补齐2剂次MPSV-AC,不再补种MPSV-A。 非免疫规划疫苗:包括A群C群流脑多糖结合疫苗(MPCV-AC)、ACYW135群流脑多糖疫苗(MPV-ACYW135)、AC群流脑(结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MenAC-Hib)等,适龄儿童知情、自愿、自费接种,可用于替代免疫规划疫苗,具体免疫程序参考《接种方案》及疫苗使用说明书,详情可咨询当地预防接种门诊。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随地吐痰,不随意丢弃吐痰或擤鼻涕使用过的手纸。 (2)勤洗手、常晒被褥及衣服、居室开窗通风。 【做好防护,及时诊疗】 (1)流行季节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尽量避免带婴幼儿到人群密集、空气通风差的密闭场所;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3)流脑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可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服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预防,发现疑似症状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在使用信息时侵犯了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