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丨拒绝谈“艾”色变,警惕艾滋病的几种误区! | |||
|
|||
艾滋病对人类健康的破坏力让很多人谈“艾”色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艾滋病(AIDS),人们依然有不少认知误区,了解误区,消除误解,才能减少歧视和恐慌,更好地预防、控制艾滋病。 误区一:日常接触会感染HIV病毒 艾滋病的传播只有三条途径,即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有证据表明,HIV病毒不会通过接触、眼泪、汗液或唾液传染。因此,以下途径不会感染HIV病毒:与HIV阳性患者呼吸同样的空气;在HIV阳性患者之后接触马桶或门把手;与HIV携带者拥抱、礼节性接吻或握手;与HIV携带者共用餐具;在健身馆共用健身器材。 误区二:感染HIV后一定会有症状 并不是所有人在感染病毒后一定有症状产生。感染HIV病毒后,可能会有一个长时间的无症状感染期,这个时期可持续约2至10年,这期间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而病毒携带者虽然已被感染甚至可传染他人,但还没有发病时,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几年甚至几十年。 误区三:蚊虫叮咬会感染HIV 蚊子或其他吸血型昆虫的叮咬不会感染HIV。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在蚊子体内不繁殖。蚊子在吸血时,不会将已吸进体内的血液再注入被叮咬的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尚未发现因蚊子或昆虫叮咬而感染艾滋病的报道,相关研究也没有发现过蚊虫叮咬会传播HIV的证据。 误区四:同性恋一定会患艾滋病 确实同性恋的人群更加容易得艾滋病,原因是男性间的性行为更易导致黏膜破损和病毒传播。但是同性恋本身与艾滋病的传播并无关联,对同性恋的过分恐惧和排斥反而会加大同性恋者的隐蔽性,增加防治艾滋病的难度。 误区五:母亲是HIV阳性,孩子就一定是 首先,在不采取任何阻断措施下母婴传播的几率不是100%;其次,如果孕产妇在发现自己感染HIV后,应积极采取预防母婴传播措施,即在医生指导下及早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可以将体内病毒得到很好抑制,病毒载量大大降低,从而有效减少病毒传播;另外,分娩时采取安全助产措施,孩子出生以后,母亲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科学合理喂养方式,可较大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降低HIV阳性孕产妇所生儿童感染HIV的风险。 误区六:安全套防不住HIV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男用乳胶安全套对艾滋病毒及其他性病传播的防护率达85%以上。正规厂家生产的安全套,可以有效隔绝病毒。不过最安全的还是避免多个性伴侣、一夜情等高危性行为。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